区块链网站|NFTS 区块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物流“十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物流“十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广告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22]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055-79000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2年5月17日

(本文已删除)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集运输、仓储、配送、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对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引领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十三五”以来,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决策部署,根据《“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制定本规划。

第一,当前形势

(1)发展的基础。

物流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量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超过300万亿元,年均增长5.6%。公路、铁路、内河、民航、管道、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均居世界前列,规模以上物流园区约2000个。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4.7%,比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

物流整合、质量改进和增长率。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物流要素和服务资源整合加快,市场集中度提高。2020年,中国物流5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30%以上。航运企业加快重组,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民航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物流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物流规模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运输结构调整加快,铁路货运量比重稳步上升,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0%。仓库结构逐步优化,高端标准仓、智能立体仓快速发展。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即时配送等发展步伐加快,有力支撑和引领了消费结构升级。

科技赋能推动创新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网上货运、数字仓库、无接触配送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自动分拣系统、无人仓、无人码头、无人配送车、物流机器人、智能快递箱等技术装备加快发展。高铁快递动车组、大型货运无人机、无人货车开始发展,电子快递运单、铁路货运单普及。

国际物流网络继续扩大。中国国际航运和航空专家

(2)突出问题。

物流降本增效仍需深化。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完善,物流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足。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跨运输、跨作业环节效率低,承运单位标准化程度不高,全链条作业效率低、成本高。

结构失衡需要打破。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不足以支撑和引领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布局和国内消费。物流服务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不强,低端服务供给过剩,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货物运输结构有待优化,大宗货物公路长途运输比重仍然较高。

大而不强的问题有待解决。物流行业规模大,但规模经济释放得不够。特别是道路货运市场同质化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现象普遍,加剧程度有待提高。现代物流体系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家层面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与世界物流强国相比,仍有差距。

领域的一些短板比较突出。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和民生保障领域的物流都有短板。现代物流嵌入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对国民经济顺畅流通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行业协同治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3)面对形势。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需要加强现代物流的战略支撑和引领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遇到百年不遇的历史性变革。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影响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发挥连接生产和消费、畅通国内流通的支撑作用。妥善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为推进国际经贸合作、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提高现代物流的价值创造能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要求现代物流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对多样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现代物流发挥畅通经济流通的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构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和扩大新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加快现代物流技术创新和商业业态升级。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智能装备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进一步推进,不仅为物流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要求加快现代物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赋能,打造以人为本的智能物流新模式

3354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形成规范高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加强民生物流保障。

3354系统概念和整体提升。规划物流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现代物流与区域、产业、消费、城乡的协同布局,构建支撑国内国际双流通的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网络高效联通。

3354创新驱动,联动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深化现代物流与制造、贸易、信息的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形成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

3354绿色低碳,安全坚韧。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全链条,提升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物流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3)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匹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

3354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物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铁路、民航等领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

3354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跨链路物流转换和跨方式联运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20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多式联运、铁路(高铁)快运、内河运输、大宗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国际寄递物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成效显著。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

3354“渠道枢纽网”运营体系基本成型。连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主骨架,完成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和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保障、仓储、配送一体化运行更加顺畅,串联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完善,长联国内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枢纽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已建成约20个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3354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提高物流在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能力。整个物流过程的监控能力大大增强,生鲜产品在冷链中的流通率显著提高。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增加

展望2035年,现代物流体系将更加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物流企业将更加壮大,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将更加健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将更加强大,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准确定位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

(1)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

深化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补齐内陆地区枢纽设施结构和功能短板,加强业务协同、政策协同和运营协同,加快枢纽互联互通。加强国家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和联运设施建设,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强化多式联运组织能力,实现枢纽间干线运输的紧密衔接。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整合区域物流设施资源,引导应急储备、配送、配送等功能设施集中集约布局,支持各类物流中心、配送设施和专业市场与国家物流枢纽对接联动发展,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和一体化经营。

(2)建设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依托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主要城市群、沿海港口城市等。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协同建设和高效联动,构建国内国际物流要素紧密衔接、物流要素高效集聚、运营服务规模化的“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通道。对于“四横五纵”国内物流通道的建设,需要畅通连接黄河、路桥、长江、广昆等沿线物流通道。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京沪、京哈、京港澳(台)、二连浩特-北部湾、西部地区陆海新通道、进出藏等物流通道,提高相关城市群和陆路口岸的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和规模化运营效率。加快“两缘十廊”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的辐射能力。

(3)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以优化服务链条、强化服务功能、协调供应链为重点,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加快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服务创新,补齐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短板,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现代物流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

延伸物流服务价值链。

把握物流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强现代物流技术赋能和创新驱动,推动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在生产和消费串联中的作用,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相融合,为产业链创造新的增值空间。提高物流网络支撑经济要素高效流动的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合理布局,促进跨区域资源整合、产业链联动和价值协同创造,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新形态,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5)强化现代物流对民生的服务保障。

着眼于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居住需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护,提高战略物资、应急物流和国际供应链安全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完善大宗商品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网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充分发挥社会化物流的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

第四,加快培育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新动能。

(1)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推动全链条降低成本。解决交叉运输、交叉作业的瓶颈问题,打破物流的“中梗阻”。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干线运输规模水平和支线运输网络覆盖,完善终端配送网点布局,扩大干、分、仓、配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物流服务供给。鼓励物流资源共享,整合分散的运输、仓储和配送能力,发展联合建队、共享仓储、共同配送、统一配仓等组织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干支配仓配送融入生产流通,促进生产布局和流通体系调整优化,减少迂回空驶等低效运输,加快库存周转,降低社会物流仓储管理成本。

促进结构性降本。加快铁路专用线进入港区、园区、厂区,合理有序推进大宗商品中长途运输“旋铁”“旋水”。完善集装箱公铁联运衔接设施,鼓励发展拼装拼装、模块化运输、“一改一”等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铁路干线运输成本低、路网灵活的优势,培育有竞争力的“门到门”公铁联运服务模式,降低公铁联运全程物流成本。统筹沿海港口综合利用,提高大型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高码头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铁水联运衔接站改造,提高港口铁路专用线集疏运网络效率,优化作业流程。完善内河运输网络,统筹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和江海联运,充分发挥近海航线、长江航道和珠江航道的水运效率,稳步推进货物运输“循环水”。推进铁水联运单证电子化,推进铁路、港口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现有铁路车辆、装卸车辆、在途货物、到达预确认、港口装卸、货物仓储、船舶进出、舱位预订等铁水联运信息的交换共享。支持港口、火车站加快完善集输油气管网,有效衔接石化等产业布局,提高管道运输比重。

(二)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创新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提升制造企业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引导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投资建设特色物流

支持生态融合发展。统筹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同步设计、集成建设和协同运行,加大智能技术和装备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推动关键物流环节和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打造制造业物流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实时信息采集、互联共享,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和流程协同,提升制造业和物流服务一体化运营水平,形成技术驱动、平台赋能的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生态。

(3)加强物流数字化技术赋能。

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物流要素在线数字化,开发多样化应用场景,实现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结合“东西计算”项目,引导企业信息系统向云过渡,推动“一站式”物流数据在台湾的应用,鼓励平台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平台和云服务,加强物流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提升物流数据价值。培育物流数据要素市场,协调数据交互和安全需求,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促进物流数据安全高效流通。积极参与全球物流领域数字化治理,支持全球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应用,推进国际物流企业互认互检,开展无纸化铁路国际联运试点。

推动物流智能化转型。深度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北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类推进物流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物联网相关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智慧仓储物流基地、智慧港口、数字仓库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鼓励智能物流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拓展智能物流商业应用场景,推广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物流技术和装备,以及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智能管理技术的应用。加快高端标准仓库和智能立体仓储设施建设,研发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易用易维护的智能设备。

推动物流网络升级。依托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组织中心,推进物流设施设备全面联网,实现作业流程透明、智能设备全联接,促进物流信息互动交流。推动大型物流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数字化服务,稳步发展网上货运、共享物流、无人配送、智慧航运等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智能物流“大脑”,全面链接和推进城市物流资源共享,优化城市物流运行,建设智能物流网络。推进物流领域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加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数据对接,为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物流企业提供普惠服务。

(4)推动绿色物流发展。

推动物流领域节能减排。加强充电桩、货运车辆加氢站、岸电设施和内河船舶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的配套布局建设,加快新能源等货运车辆和符合国际标准的货运车辆的应用

加快逆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逆向物流发展模式,鼓励相关设备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推进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基础工作,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支持国家物流枢纽牵头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包装、物流设备、汽车和电商退货等线上线下一体化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网络。创新服务模式和场景,促进产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

(5)做好供应链的战略设计。

提高现代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推进重点行业供应链体系建设,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协同管理优势,构建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提供集贸易、物流、信息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创新解决方案,构建上下游有效衔接和分工协作的联动网络。加强数字化供应链前沿技术、基础软件和先进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探索和拓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供应链的数字化效率、安全性和可信度。规范供应链金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核心供应链企业或平台企业加强合作,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丰富和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供给。

增强现代供应链的安全韧性。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强供应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响应等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作用,引导行业和企业加强供应链安全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联动,分散和化解潜在风险,增强供应链柔性,保障产业链安全。积极参与供应链安全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和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

(6)培育和发展物流经济。

壮大物流枢纽经济。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促进现代物流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打造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稳步有序开展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

发展物流渠道经济。围绕“一带一路”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高“四横五纵、两廊十廊”物流走廊沿线物流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能力,密切走廊经济联系,优化走廊沿线产业布局和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

5.深度挖掘现代物流重点领域潜力。

(1)加快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

推进国际渠道网络建设。加强国家物流枢纽等国际物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通关等功能,加强国际国内物流通道连接,促进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以商贸物流为基础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优化境外布局,扩大辐射范围。提升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组织水平,推动跨境公路运输发展,加快建设高效畅通的多元化国际物流干线通道。积极推进海外仓建设,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共享海外港口、仓库和配送网络,完善全球物流服务网络。

完成

培育国际航运竞争优势。加密国际航运航线,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力,强化国际中转功能,拓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综合服务。加快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港口与内陆物流枢纽的联动,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扩大港口腹地辐射范围。鼓励港航企业加强与货主和贸易企业的战略合作,延伸海外码头服务网络。

提高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中欧班列计划统筹协调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中欧班列组装中心建设,完善境外货物配送网络,促进中欧班列双向均衡运输,提高货源组装和列车运行效率。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海运、航空、中欧班列、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协调,提高国际旅客列车行包运输能力,开行客车跨境班列,构建多元化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提高边境铁路重点口岸换装和通行能力,推动边境水运口岸和国际水路物流合作全面发展,提升边境公路口岸物流能力。推动跨境物流单证规则、检验检疫、认证认可、通关报关、国际互认合作等标准衔接。

(二)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的短板。

完善农村物流节点网络。围绕巩固扩大扶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着力补齐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改善农村流通基础条件。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推动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网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站为延伸的县级物流服务设施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和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促进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电子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利用。建设一批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完善站点服务功能。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

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效率。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推进物流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电子商务、快递进村工作,发展共同配送,构建规范集约高效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快升级拓展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双向物流服务渠道,提质增效。促进物流服务、规模化养殖、贸易渠道拓展等相互促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标准化流通,创新物流支撑农村特色产业质量和品牌发展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推动商贸物流升级。

完善城乡商业物流设施。优化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和终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商业物流设施网络。完善干线装卸、预仓储、配送加工等功能。综合物流园区。结合城市旧住宅区、旧工厂区、旧街区和村庄的改造

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引导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向枢纽和基地集聚或加强协调衔接。加强产销冷链集疏运中心建设,提高产地农产品产后配送和商品化效率,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体系。改善机场、港口、火车站冷链物流配套条件,完善冷链集疏运网络。加快产地保鲜设施建设,推进田头小型冷库设施建设,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改善末端冷链设施设备条件,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

提高冷链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大力发展铁路冷链运输和集装箱铁水联运,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创新干支冷链物流衔接模式。发展“生鲜电商原产地直发”等冷链物流新模式。推广冷藏箱、保温箱等单元化冷链载体和标准化冷藏车,促进冷链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组装配送中心等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加强鲜活农产品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和防腐剂、防腐剂、添加剂合规使用质量监管。推广冷链道路运输电子运单应用,加强产品全程追溯和温湿度监控,将冷链物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提高冷链物流质量保障水平。完善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体系,筑牢疫情防线。

(5)推动铁路(高铁)快运稳步发展。

完善铁路(高铁)快递网络。结合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等货物主流程和流向,完善铁路(高铁)快递线路和网络。加快铁路站场快递服务设施布局和改造升级,强化快速装卸、配送、分拣、仓储、包装、转运、分拨等物流功能,建设专业化铁路(高铁)快递物流基地。鼓励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等企业参与铁路(高铁)快递设施建设和改造,就近或一体化布局建设电子商务快递分拨中心,完善与铁路(高铁)快递高效衔接的快递物流服务网络。

创新高铁快递服务。适应多样化物流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高铁快递。在具备条件的高铁站间发展“点对点”高铁特快列车服务。依托现有铁路物流平台,建设业务受理、跟踪查询、结算办理等“一站式”高铁快递服务平台,促进高铁快递与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企业的信息对接。

(6)提高专业物流的质量和效率。

完善大宗商品物流体系。优化粮食、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提高沿海和内河大宗商品物流能力,扩大铁路货运班列、“点对点”货运班列和直达大宗货物班列范围,发展铁路大宗粮食运输、棉花集装箱运输、能源矿产重载运输。有序推进油气干线管道建设,不断完善支线管道,突破

特种物流安全有序发展。提高现代物流对大型装备制造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强大型物流跨区域通道线路设计,推动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大型物流网络。发展危险化学品储罐、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安全服务水平,推动危险化学品物流向专业化定制、优质服务、全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推进危险化学品物流全过程监控、在线监管和实时查询,提高异常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医药物流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鼓励建设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医药供应链平台,完善全程监控和追溯体系,保障医药产品物流安全。

(7)提高应急物流发展水平。

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布局。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和转运设施存量,推动现有物流设施嵌入应急功能,在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考虑突发事件和应急需求,完善应急物流设施网络。加强抗震、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医疗救治等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物流设施在布局、功能、运行等方面的统筹规划。要相互匹配、有机衔接,提高应急运输能力。

提高应急物流组织水平。统筹应急物流力量建设和管理,建立专业应急物流企业库和人员队伍,完善应急转换和经济补偿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完善应急物流干线运输和区域配送体系,提高跨区域大宗物资运输的组织水平,形成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完善保障物流畅通的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鼓励地方建立跨区域、跨部门保障疫情物流畅通的工作机制,完善决策审批流程和信息发布机制,不得擅自封锁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道船闸等通道,不得擅自关闭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火车站、机场。严禁采取全市24小时禁止货车通行的限行措施,不允许分层次实行“一刀切”的管控措施。加快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冷链基地、物流园区、边境口岸等环节检验检疫、疫情阻断管理机制和分类分级响应操作规范建设,在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确保物流通道畅通,保障防疫物资、生活用品、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不及物动词强化现代物流发展的支撑体系。

(1)培育有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

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并购、联盟、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提升一体化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挖掘细分市场需求,做专业化创新服务,提升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升规范运营水平。完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支持企业打造物流服务品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物流统计监测体系。研究物流统计分类标准,加强社会物流统计和重点物流企业统计监测,开展企业物流成本调查试点。研究制定反映现代物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科学系统反映现代物流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完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强化物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导向作用,鼓励高起点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动国际国内物流标准接轨,加大已发布物流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动基础和行业物流技术标准优化升级,以标准升级促进物流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推动的物流标准实施和推广机制。建立物流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培育物流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现代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部门间、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完善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按规定建立物流企业诚信记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提高违法失信成本。

加强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物流企业监督管理和日常安全抽查,推动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物流企业承运货物、客户身份等信息登记的标准化水平。加强运输货物信息共享和安检部门联动,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跟踪,确保货物来源可追溯、责任可查。提高运输车辆的安全性能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规范车辆运输和装载,提高运输安全水平。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高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

(3)创建创新实用的科技人才体系。

加强物流科技创新支撑。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物流重大基础研究和示范应用,推动建立一批物流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创新技术集中研究,示范推广先进典型,建立成果转化工作机制。鼓励物流领域研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建设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物流学科建设,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培养复合型高端物流人才。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职业edu

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按规定放宽物流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地方保护和隐性壁垒。依托国家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物流领域资质证书电子化,支持地方政府开展“一照多址”改革,推进物流企业网络布局,实现“企业登记、审批、变更、注销一网通办”,允许企业在物流领域(不含快递)分支机构异地登记验证证照。推动物流领域(不含快递)资质许可改为资质备案和告知承诺。完善物流发展相关立法,推动完善物流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法律监管体系。开展现代物流促进法等综合性法律立法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和监管,统一物流监管执法标准和处罚清单。推进政府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开放共享,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监管。大力推进货车非法改装,研究制定非标货车治理工作方案。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通关物流”服务,提升口岸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部门间物流安检互认、数据交换和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安检。支持航空公司扩大货运机队规模,进一步简化引进货机的程序和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鼓励航空物流企业“走出去”。

(二)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我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协调,着力推进降低物流成本等重点工作。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推进投融资、运输组织、科技创新等体制机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促进铁路货运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服务创新发展,促进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鼓励铁路企业与港口、社会物流企业交叉持股,扩大战略合作联盟。

(3)加强政策支持。

保障重大项目用海。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完善物流设施专项规划,重点保障国家物流枢纽、港航设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用地和用海需求,确保物流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和空间区位的长期稳定。创新物流用地模式,推进物流枢纽用地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提高土地空间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支持以长期租赁或租赁与特许相结合的方式供应物流仓储用地。鼓励地方政府盘活现有土地和闲置土地资源,用于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升级物流基础设施。支持依法合规利用铁路划拨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巩固减税降费成果。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相关部署,推进现代物流领域发票电子化。按照规定,落实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挂车车辆购置税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简政放权政策,严格执行收费清单和公示制度,严禁违规收费,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依法治理“只收费不服务”行为。规范铁路、港口、机场收费,开展专项治理

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沿线国家合作机制,加强交通便利化、智慧海关、智慧边境、智慧联通等合作。我们将继续在有合作意愿的国家推动“中欧铁路网”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适应国际铁路联运特点的陆路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加强与国内外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利用铁路运输单证进行贸易融资。

(5)加强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协调解决本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取得实效。建立现代物流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和政策咨询,引导规划任务科学推进。推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行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助力规划实施。

广告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区块链网站|NFTS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klwz.com/qkl/35334.html

作者: 未来已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